“档”说广外│初心·风范——饶彰风

2019-09-30

“伟大出自平凡,平凡造就伟大。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、不懈的奋斗精神,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,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,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。”

“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,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。”

——9月29日,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的讲话

 

作为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外国语言文化、对外经济贸易、国际战略研究的重要基地,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伴随着新中国的蓬勃发展而建立,有着天然的红色基因;在这里,有着一批参与创建新中国的老一辈革命者,他们为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奋斗一生,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广外前身之一的广州外国语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饶彰风同志,是其中杰出的代表。他一生追求光明,投身革命,对党忠诚,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广外人;他为广外教育事业拓荒垦土,其坚韧不拔、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,是广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。筚路蓝缕,薪火相传,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,让我们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一起回顾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,领略前辈们的风范,致敬广外的初创者们!

 

广州外国语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饶彰风

 

求学时代:书香大埔,“追光”青年

 

1913年,饶彰风出生在广东大埔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,原名饶高评。1927年,饶彰风以第一名考入大埔中学,在中学里,他的才华日益显露出来。饶彰风在学校读《少年先锋》《向导》等进步刊物,接受进步思想。当时外敌入侵,军阀混乱,因痛恨黑暗,决心要追求进步和光明的饶彰风给自己取笔名为“追光”。

 

 

饶彰风用笔名“追光”在报刊上发表文章(后人抄录下来的文稿)

 

1930年至1933年,饶彰风在中山大学就读期间,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,认识了大批热血青年和进步知识分子,思想得到升华。青年的饶彰风风华正茂、才华横溢,他以巨大的热情在抗日浪潮中击水推舟。饶彰风与志同道合的青年一道创办了广东最早的革命文艺刊物《天王星》,并在各大报刊发表文章,鞭笞黑暗的旧社会,唤醒工农群众参与抗日救国运动。

 

是这样的一个时代——

十字街头挤满了行人,

他们同一的目标走着;

心里激发起兴奋和热情!

虽然,暴风雨是袭击着不停,

但,时代的车轮仍向前冲进;

它冲入了一个世界又一个世界,

那边充满了大众欢呼的歌声!

 

(摘自《天王星》第一期《时代的号角》,作者饶彰风)

 

 

革命时期:光照征途,奋勇前进

 

经过革命斗争风雨的锤炼,饶彰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。1936年8月,中山大学地下党组织吸收了饶彰风为中共党员,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。1938年4月,中共广东省委成立,饶彰风担任宣传部长和统战部长。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,团结各界进步人士,大力开展抗日的宣传、统战工作。1943年12月,东江纵队在惠阳县坪山乡成立,饶彰风任东纵司令部秘书长。东江纵队是一支在华南敌后战场坚持抗战的劲旅,抗击着两万多日伪军。饶彰风积极协助处理部队的政治工作、宣传工作,联系后方党组织,成为东江纵队主要负责人的得力助手。

 

饶彰风起草的《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宣言》

 

抗日战争结束后,中共广东区党委派饶彰风、杨奇等同志前往香港,与南方局派来的廖沫沙等同志一起,重新建立宣传据点,开展港澳和海外的宣传工作;其后饶彰风又受命赴新加坡,建立新华社新加坡分社,开展一系列的活动,宣传党的政策,推动华侨的爱国民主运动。

 

饶彰风在香港复办《华商报》(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

 

1948-1949年,大批民主党派领袖、社会贤达滞留香港。毛泽东邀请他们到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、研制建国方略。任务艰巨而繁重。香港分局组织了专门领导小组,饶彰风分工负责具体工作。到1949年,他和同志们一起,周密安排,无一纰漏,安全地将这批人员护送北上,胜利完成了这一重大任务,受到了周恩来的表扬。

 

饶彰风(右一)与民主人士何香凝(中间)等人的合影

 

新中国成立后:肩负重托,务实求真

 

解放前后,在完成各项重大任务的同时,饶彰风仍然坚持在党的宣传阵地,指导香港的进步报刊,为新中国的成立大造舆论。

 

1949年10月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天,饶彰风带领《华商报》全体人员升起在香港的第一面五星红旗

 

1949年10月14日,广州解放,饶彰风负责新闻出版系统的接管工作,是《南方日报》的第一任社长。

 

广州解放时期饶彰风佩戴的广州市军管会佩章

 

饶彰风还受命组建华南分局统战部,团结各民主党派、爱国人士、华侨和港澳同胞,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,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。饶彰风先后担任了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统战部副部长、部长,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。解放初期,广东的统战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。

 

 

1951年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与毛泽东的合影(后排右四为饶彰风)

 

新中国成立初期,百废待举,饶彰风以其在海外工作所建立起来的良好声誉和关系,鼓励广大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回国投资参加祖国建设。海外华侨纷纷回国,开展贸易,开办工厂企业,对解放初的祖国经济恢复作出了很大贡献

 

周恩来接见饶彰风(左一)和部分华侨代表 

 

饶彰风与广外:拓荒引路,初心永存

 

1965年,饶彰风受广东省委任命,担任广州外国语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,挑起了创办这所外语院校的重任,为祖国的外语人才培养倾注了心血。

 

1965年港澳工商界、报界、教育界知名人士同贺广州外国语学院成立(前排左二为饶彰风)

 

“好书记好院长”,外国语学院的“拓荒牛”

建校之初,学院面临着办学条件艰苦、办学资源匮乏的难题,但是饶彰风不畏艰苦,同有关部门商讨规划,采取“两条腿”走路的方式,一边招生教学,一边建设校园。初创时期的广外,在他的带领下迅速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教育园地。“高风亮节,长留人间”“老广外心中的好领导、好书记”是许多广外人对饶彰风的一致评价。

 

饶彰风在勘察学院校址

 

“别拿黄金去换铜”,广外文化自信之滥觞

饶彰风认为外语教育既要拓宽视野、探求外来新知,同时也要坚守价值,传承中国文化。在一次全院师生大会上,饶彰风勉励师生努力学好外语,对优秀的外国文化采取“拿来主义”,不要把外国文化中的“黄金”和“黄铜”统统都搬过来,而丢掉了自己的“黄金”。“‘别拿黄金去换铜’不但在当时非常必要,在今天看来,则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信,这一自信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识。”当年的青年教师罗可群对此印象深刻。

 

不惧形势揽人才,广外包容风气之先导

考虑到学院的教学需求以及教师梯队的建设,饶彰风为学院引进了数位富有经验的教师,甚至不顾被带上“右倾”的帽子,力排众议,大胆引入三位摘帽“右派”教师,分别是中年英语教师宋文、麦君素,以及在法国留学多年的老教授陆振轩,并任命了这三位教师分别担任英语、法语教研室正副主任。饶彰风认为,良知重于形势,人才重于风险,他用人不问出处,置当时“左”倾阴霾的形势于一边,一心一意建设学校。这种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襟,开创了广外包容风气之先——广纳海内外人才、包容各种学术争鸣。

 

饶彰风(前排右六)与部分教师合影

 

【人物档案】饶彰风(1913-1970),广东大埔人。原名饶高评,又名蒲特、张枫。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任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。抗日战争时期,先后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、东江特委宣传部部长、粤北省委统战部部长、东江纵队司令部秘书长。解放战争时期,任广东区党委宣传部部长,赴香港负责筹办《正报》、新民主出版社、复刊《华商报》等工作,先后任新华南通讯社社长、东江纵队驻香港办事处主任、中共港粤工委(后改称香港工委)委员、新华社新加坡分社社长、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秘书长、香港工委书记等职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历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统战部副部长、部长,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,政协广东省第一届委员会秘书长、副主席,省科委副主任、省文教办公室主任,广州外国语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等职。

 

2010年,在建校45周年之际,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组织编辑出版了《饶彰风在广外》一书,并铸造了饶彰风铜像,安放于大学校史馆内。2013年,学校举行了“纪念饶彰风同志诞辰100周年”系列活动。

 

(根据《回忆饶彰风》《风范·纪念饶彰风》《仁者彰风》《饶彰风在广外》《凤鸣岭南·广外50年》等资料整理;部分图片由饶彰风家属提供)